神秘的新兴群体,网络作家崛起码字,还是码字,这几乎是网络作家生活的全部,工作时间不固定,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这么拼?行业内流传着致富的故事,是支撑很多网络写手的动力,就像是一碗励志鸡汤,一直温暖着很多人的写作梦想。人们不禁有疑问,这些传闻到底只是励志故事,还是真的含金量很高的成功学?处于顶端的网络作家,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
1米9多的大高个,习惯低着头看人,戴着眼镜,皮肤白净,斯斯文文,有同行调侃说他是网络作家中“海拔”最高,他会腼腆一笑。
“我每天写上万字,可是还是很焦虑。”贺涛向台上的网络作家前辈提出问题,台下的同行发出一片笑声,有人起哄说“还少呀”?贺涛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一下子连说话都支支吾吾,相对于面对面交流,他更擅长网络表达。
很多人不知道他背后的故事,1988年出生的他,以前是一名小城市的公务员,白天上班,晚上熬夜写网络小说,“熬人啊!白天在单位写材料,晚上灌浓咖啡,还发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全网搜索的风云榜前十,他去年的年收入突破400万元,这是让人羡慕的账单,财务相对自由,但个体的自由还是遥遥无期。与传统文学作家不一样,网络小说有一个特点,需要每天网络上更新,不然读者“催账”。早上一睁眼,他感觉就欠着8000字的“债”,高收入,伴随着高压力。
贺涛内心总有一股危机感,公务员辞职,成为网络作家,没有了组织,心里反而空落落的,缺少安全感。有人说,赚钱多了还矫情,他坦言有钱内心会爽,但长期的劳累,无疑会消解这样的快感。
网络文学,一个字,火!到什么程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较2016年年底增加1936万,占网民总体的46.9%,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较2016年年底增加2291万,占手机网民的45.1%。
在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不过20年。截至2016年年底,国内40家主要文学网站作品数量达1400余万种,日均更新量超过1.5亿字,各层次写作者超过1300万,已出版图书6443部,改编电影939部,改编电视剧1056部,改编游戏511部,改编动漫440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作家群体崛起已经成为趋势,其中有一群先富起来的人。与大部分年轻人一样,这个群体同样面临困惑。
网络写作,成为青年向上流动的渠道
技校生,爱上写作,32岁的青子说起自己的成名史,自嘲算是野蛮生长,“没办法,传统文学杂志的投稿门槛太高,遥不可及。”无意之中,他发现网上能发表文章,这把他高兴坏了。
一边念煤矿专业,一边读莎士比亚,还一边在网站上发表散文,同学们不知道网络文学,只是知道青子文笔好,还可以找他代写情书,他从不拒绝类似发挥文采的机会。
命运总是有趣的,貌似让他离文学越来越远。2006年,技校毕业,青子被分配到家乡安徽一个小城煤矿,成为一线采煤工人,收入不低3000多元,回到了父母的期望中。三班倒,工作艰苦,没有电脑,他就跑到网吧去写作。
这样的生活,能一眼望穿,他想着不能总是这样吧,决定辞职回家写作,这可把父母愁坏了,在他们看来,作家都在大城市,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作家,能在网上变出钱来,简直天方夜谭。
“对于20出头的年轻人,整天窝在家写东西,但没有钱,真的很尴尬。”连青子自己都会觉得没有出息。
坚持网络写作并不容易,在亲朋好友看来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他顶着压力坚持,从1000字20元开始,一天才写3000字,好在玄幻小说是他的专长。基本上不出门,满脑子都是故事情节。2007年,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拿到了4000元预付稿费,第一时间拿着钱,塞到父母手里,证明自己有出路。
发迹,网上点击量过百万,有公司主动找他签约,一切就像在造梦,来得真真切切。2013年,年收入已有几十万元,父母也从怀疑到支持,还结识了网络女作家,用稿费结婚、买房子,既超出父母预期,又按部就班过日子,这份职业带来了应有的体面生活。
从煤矿工人到网络作家,网络文学是什么?对于生活在小城市的青年来说,就是一条上升的通道。网络小说界的金字塔尖,有大神级作家和更高级别白金作家,他属于前者,但收入并不低于后者,代表作《茅山捉鬼人》自2015年连载至今,创下平均订阅突破两万、总收藏人数近700万的数字。
2015年5月,他当选为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还是中国作协的会员。他经历了从有钱到社会对他的身份认同的转变,身份地位更上了一层楼。生活也随之变化,从不知名,到被当地媒体关注。
在浙江,有一个30岁的大男孩,有一个好玩的网名——发飙的蜗牛,真名叫王泰,来自台州,看起来有些瘦弱,话也不多,从小喜欢武侠,大学时尝试写网络小说,一年多的时间,写了7部小说,但还是不温不火,“从太狂妄到受挫,甚至觉得不是这块料,打算放弃了。”
网络小说的书名都很短,他干脆写一本名字长的——《网游洪荒之神兵利器》,意外走红。写到15万字时,这本书就被签约了,第一个月拿到1200元的收入。2008年的暑假,他还拿着5000多元的稿费交了学费。
高峰时,他拿到了两万元的收入。一年后,他决定退学,拿了肄业证,文文弱弱的书生,骨子里有浙江人的一股韧劲,虽然家人不支持,但回到家乡临海成为专职作家。
破釜沉舟,有时代价很大。很快王泰的创作也进入低谷期,挑战的两篇玄幻作品都失败了,没有收入,甚至老读者都离开了。就像他的小说主人公一样,自己的人生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从短暂的潦倒,到买房、买车、结婚,与其他成功的网络作家一样收入曲线连上“涨停板”。
不得不说,这几年,是网络作家造梦的时代,印证了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如今,他从作家转型成为老总,手下有25名员工,网络小说已经成为时髦的IP(知识财产),改编成动漫等衍生产品,如今公司已经融资两亿元,他的身家也再次飘红,站到更高的位置。
网络作品畅销,还需有人破除误解
在一次专为网络作家培训的讨论环节,一位从事传统文学评论的女学员,一脸严肃地提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强。”结果,被一位网络作家一顿“反击”:“你们有没有看过网络文学?不看就开始批评!”
在这一次培训班上,这样的争论与“吐槽”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上升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争。但必须承认,有时这样的讨论,网络作家并不占优势。
青子成名之后,2015年,在地方以网络作家的身份参加活动,就遇到一个地方传统作家对他质疑:“网络小说无非就是一帮傻子写给另一帮傻子看。”
简直气炸了,他遇到这样的尴尬,并不是第一次。他说:“这样的偏见,主要集中在基层,还是有人用传统文学的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
网络作家的生存环境,误解与改善并存。在地市级以下,很多人对网络作家依然存在偏见,然而中国作协对网络作家群体非常重视。网络上火了,现实中认可还是很弱,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感到很自豪的是,我自己养活自己,没有通过某一个组织来养活我,但是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青子坦言自己面对质疑时的心态。
有一位高层业内人士直言,几年前,他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介绍网络文学,别人不能理解,质疑他为什么要帮网络作家站台。可喜的是,这几年,对网络文学说风凉话的人越来越少了。网络作家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评价指标就是越来越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2016年,中国作协新会员中网络作家人数创历年之最,加入作协的454名新会员中,经过确认的网络作家及网文从业者共有29人,他们基本有较高知名度,如2013年就进入过“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张荣会(风凌天下)、《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等。
拥有中文数字阅读矩阵的阅文集团,将网络文学分发渠道扩展至50余家,囊括了QQ阅读、起点中文网等业界品牌。每年有近70万人在“作家助手”上更新作品,网文创作已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2016年,阅文集团年稿酬发放近10亿元。
不信任,就像非常隐秘的力量,来回打量着网络作家群体,形成了一股看不见的压力。即便有的网络作家有钱了,对于网络文学的偏见,依然十分敏感。之所以看不上网络作家,有人认为网络作家写的就是低俗的作品。
网络文学质量到底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小刀锋利是大神级作家,他的回应颇具说服力——网络文学经过发展,大平台已经有了很严格把控,涉及黄色的根本通不过,加之作者珍惜自己的羽毛,这样的情况并非是主流。
“不要妖魔化网络作品,网络作品每天量这么大,能沉淀下来的才是好作品。”在网络作家意千重看来,实践和时间才是检验好作品的标准,而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网络作品。
网络作家群体崛起已成定局,这群年轻人能否进入主流社会,能否坐上社会“主桌”?这是网络作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共青团这样的群团组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什么原因,很简单,这是新兴青年群体,被主流社会认同,就是帮助他们实现青年发展,这是引导他们的前提。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提示,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就在于搭平台、做桥梁,不要动辄进行简单的思想引导,不然这些年轻人会排斥,可以帮助他们在不同的代际观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团组织可以在文学之外,带着这群年轻人感受这个时代发展,比如带着他们深度了解高铁、快递等社会现象。
作为7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的夏烈,又提供了一种思路:团组织要加强与网络作家之间的黏性。这需要用更加高明的方式,团组织直接联系,效果不如业内专家,比如借助专家的外力,可以打造一个专门智库,一方面负责研究网络文学发展,提供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专门联系青年网络作家群体。
“不是拉郎配,更不能找几个专家站台,一定要关注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势。”他特别强调突出专业性,智库的成果必须要能落地,不是出几篇文章那么简单,要建立验收机制,要考核研究成果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