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各学科厚重的暑假作业、不用赶着参加一堂堂补习班,在常人眼里,大学生的暑期生活可能与“床”、“空调”、“电子产品”等字眼紧密相连。然而事实上,每到寒暑假,各大高校中便有着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舍弃美好的假期时光,在外实习。与“象牙塔”中的理论学习所不同,“实习”二字意味着更早地踏入社会、更多地参与实践性工作。今年暑假,澎湃新闻采访了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请他们来分享一下自己实习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困难”与“美好”。
上海大学 张同学 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习的小伙伴们集体讨论
小程序制作的“从零开始”
与多数同学选择在公司企业中实习所不同,大二的张同学在暑假开始前就报名了学校组织的“校内实习项目”。报名的同学,根据其所学专业被分至各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到五人组成,并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进行研究。项目所涉及的门类不乏包含了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
张同学所学的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属于工学门类中计算机专业下的一个特设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包括了程序开发与人工智能领域。
张同学被分入了开发小程序的研究小组。“我们整个项目大约要花费一个半月,也就是暑假里的一大半时间了。”整个项目的流程分为三步,各小组首先需要完成一个小程序的前期开发工作,后续对于小程序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做出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将“成品”发布至微信平台。
之所以选择开发一款微信小程序而不是独立的手机app,小组成员们更多地考虑到了用户使用度与后期管理数据的问题。“我们曾经想过,要是选择制作一款独立的手机app,在前期开发与后期的管理上的难度要远超开发一款微信小程序。而且仅靠小组的几个成员也很难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内完成一个独立手机应用的开发。”
他们决定开发一款记账小程序,取名为“U账本”。小程序主要充当了“电子账本”的角色,帮助用户便捷地记录下平日里的收支情况。一方面培养用户们养成日常记账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用户的消费习惯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建议。
在程序的前期开发工作中,张同学主要负责编写用户数据传输与数据库管理版块的代码,简单来说就是将每一位用户在小程序中操作后所得到的数据传输至后台的云端数据库,并对云端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与管理。由于小组中的四位成员都是初次接触微信小程序的编写,开发过程可谓一次从零开始的崭新尝试,初出茅庐的他们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触发课堂外的“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张同学平日在学校中所接触到的课程类型比较宽泛,高等数学、人工智能、程序开发等课程为小程序的开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c++语言与微信小程序的语言说是彼此独立的,也就是说,在小程序代码的编写中无法直接运用到学校中所学习到的计算机语言。”
在开发的过程,自主学习有关微信小程序的编写成为了一项首要的基础任务。在业余时间里,小组成员利用网课、计算机论坛中关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经验总结等网络资源“补充新知识”。
编写小程序时遇到难题的根源来自于何处?“小组的四位成员经验的不足还是会导致最初的计划有着许多漏洞,之后编写过程中也难免就遇到坑。”以张同学所负责的用户数据库管理这一版块为例,由于初步的想法不够成熟,且对于小程序的编写语言的掌握较为粗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数据的存储方式太过于繁琐,丧失了小程序应具备的实用性。
正是因为这个最初计划中的一个小疏忽,最终小组成员不得不将原先已完成的工作“推倒重来”,而这还只是他们小组遇到的重重难题中的一个小缩影。
写代码就像解谜,很难一次成功
“编写代码的过程本身便具备着一定的趣味性,就像解谜一样,很难一次成功,但在不断的尝试并有所收获后自然而然地便产生了一定的成就感”,有意思的是,张同学将编写代码的过程比喻为一种特殊的解谜游戏。
如同当今年轻人所痴迷的推理解谜类游戏一般,编写程序的趣味就在于:程序员们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往往面对着一个未知的结果,在程序最终完成之前很难轻松地得出答案。而对于程序漏洞的完善就好比弥补之前推理的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逻辑漏洞,程序员们为此需要付出一次又一次绞尽脑汁的尝试。
目前,小程序已完成了前期的开发工作,“U账本”的基础界面与功能都已完成,下一步小组成员还需要对于程序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检测与完善,并最终将其发布至微信小程序的平台之中。张同学表示,通过这次校内实习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在小组的一次一次的讨论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才是实习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