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助力双创教育焕发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教育,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红色文化符合双创教育的精神要求,指引双创教育的实践方向,深化双创教育的育人宗旨。现阶段,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基础的双创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探索的前沿阵地。探究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个人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挖掘红色基因,探索红色双创人才的培养体系

文化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作用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因此,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的目标就在于探索全方位的红色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将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实现有效的深度融合,为此,探索和完善“一制、两课、三营、四载体”的红色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关键举措。

“一制”,即实施“3+X”科创陪伴导师制。其中,“3”代表德政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基础层级陪伴,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专业学习指导和日常生活辅导;“X”则代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高层次陪伴导师,如科研导师、创业导师、就业导师等。“3+X”科创陪伴导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业发展、生涯规划、科研创新、创业实训等多维度的个性化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

“两课”,指融合思政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承担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一方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主阵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创业实训、创意营销、电子商务等创新创业类专业选修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此基础上,通过构筑“理论宣讲+翻转课堂+社会实践”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将两类课程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拓展课堂资源。

“三营”,包括学术攀峰、青年红色筑梦和校企协同三大训练营。学术攀峰训练营以科研训练为基础,培养刻苦钻研、敢为人先的革命创新精神,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将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青年红色训练营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为抓手,结合“三大赛”主体赛事以及其他榜单赛事,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育人工作。校企协同训练营以实习实践、社会实践为依托,拓宽校企合作,深挖红色资源,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四载体”,涵盖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大学生红色文化活动载体、大学生就业创业资金保障载体、大学生双创学术社团载体。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支持,指导学生结合国家、地方政府及学校相关创业优惠政策在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初创尝试,帮助其迈出实体创业征途的第一步。大学生红色文化活动载体以丰富的第二课堂的形式,使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大学生就业创业资金保障载体主要通过设立学校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为学生创业启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双创学术社团载体包含创业人社区、红色宣讲团、创新实践工作坊等学生社团,利用社团的活力与凝聚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共筑青春梦想。四个载体相互支撑,构建红色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基石,有助于将学校管理、服务、思政力量下沉。

感悟红色情怀,构建红色双创实践的育人模式

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双创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践模式不清晰、方式与方法亟需提升等问题,构建和巩固“3+3+3”红色双创实践育人模式,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依托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资源,在红色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基地、科研训练基地三类地点,实施实践调研、科学研究、讲座培训三大举措。

协同多方资源,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实践模式遵循社会发展的导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牵引,以学习成果转化为目标,邀请社会企业、地方政府一同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鼓励青年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格局。

丰富实践载体,打造多元化实践平台。以三大基地建设为主,其他实践平台优势互补。注重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文化熏陶功能。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激发学生双创精神的内在动力。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动手实操能力。对标供给侧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的“小能手”。注重科研训练基地建设,助力科学素质养成。通过科学实验和学术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帮助其攀登学术科研的阶梯。与此同时,拓展大学生创意工作室、创新实验室、创业实训室等多元化实践平台,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强思维训练,优化全过程实践模式。立足科学研究、专业竞赛双轮驱动,教材、课程、教法三方助力,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四位一体,实现课堂学习与红色实践相呼应,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创新研究并应用,最终满足科研创新与红色实践互促共进。

开展红色活动,深挖内涵式实践路径。结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前期的实践调研分析问题。结合政策导向,利用高校前沿的科学研究平台进行实验研究。结合专业学者讲座、行业专家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创新红色资源成果。掌握情境感知、情境建构、情境嵌入、融入实战、成果转化等递进式发展路径,强化工程实践成果,有效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升级,真正让红色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弘扬红色精神,塑造红色双创教育的宣传品牌

选择富含革命情怀、红色基因的创新创业实践典型,借助全媒体矩阵,塑造红色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品牌。

注重内涵建设,实现红色文化融入双创教育的现代表达。充分利用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及文化作品等红色资源的教育潜力,深挖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实质,展现党领导下的国家建设与社会进步历程。同时,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与红色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映照,使红色教育理念具象化,为红色双创教育品牌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文化基础。

创新呈现形式,拓展红色文化融入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路径。红色双创教育宣传品牌的打造,应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数字化传播路径,如短视频、音乐、朗诵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品牌宣传。邀请身边的创业典型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增强同龄人的互动性。同时,将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进行深度打磨,制作宣传视频,展示项目成果,为红色双创教育品牌提供丰富的项目池。

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坚守红色文化融入双创教育的宣传底线。增强意识形态阵地防御力,注重整体宣传工作的闭环,将个人或团队的创新创业发展与家乡建设、偏远地区需求相结合,打造有“温度”、有“热度”的实践典型,通过培育红色教育实践典型并形成案例。

拓宽宣传方式,打通红色文化融入双创教育的全媒体传播链。通过建立“公域+私域” “线上+线下”的全媒体矩阵,实现线下宣讲与线上宣传相结合,个人分享与社会推广齐并进。充分利用抖音、朋友圈、微博、各类小程序等线上传播方式的同时,开发建设“红色双创教育”专题网站或相关栏目,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新系统,提升红色双创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和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