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得比夏天的蚊子都多,这次是“我的小程序”来了

微信又双叒更新了。这次更新的目标很直接——小程序。

昨天上午,微信iOS版本更新至6.7.1版本,最重要的改变是出现了“我的小程序”这个新分组。

 

在首页任务栏和发现页面的小程序页中,都可以看到“我的小程序”分组。将某个小程序添加至我的小程序之后,它就可以不受使用时间先后顺序的影响,固定地出现在我的小程序栏目中。

 

这个设置,就像是微信公众号的置顶功能,允许用户把常用的小程序集中管理。

对了,有没有想到这个图?

 

曾经不是入口的下拉任务栏,如今却成为了最重要的小程序入口之一。反正张小龙自己否定自己也不是第一次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月活用户数超过10亿的微信来说,再微小的细节更新,也能在整个中文互联网泛起波澜。这次微信的改版核心是小程序,而小程序本身也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舞台的主角。

7月10日,微信公开课上海站的小程序专场上,微信团队公布了关于小程序最新的一组数据,已发布的小程序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小程序开发者也超过150万。

 

巧合的是,7月11日恰好是苹果App Store上线十周年的时间点。根据公开数据, App Store里面可用App总数量超过了200万款。

如果把微信看做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小程序就像微信商店的应用。所以一个对比就出现了:苹果用了十年时间让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到达200万,微信只用了一年零五个月,做到了100万个小程序。根据TalkingData的预测,2018年小程序数量将突破250万,超过App Store的应用总和。

 

微信小程序和苹果在气质上有几分相似。微信小程序克制且自洽的生态系统,在气质上神似苹果的应用体系。然而就像封闭的苹果会催生出安卓,小程序也一定不会是微信专属。

时间往前几天,小程序话题的主角是百度。7月4日,百度举办AI开发者大会,除了首次亮相的无人驾驶车队,当天的另一个主角就是百度智能小程序。

 

和微信小程序相对应的是,百度智能小程序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开放。

首先是流量开放。和微信小程序诞生之初鲜少的入口相比,百度智能小程序刚亮相就宣布,除了1.5亿日活的百度App,还有包括贴吧、百度网盘、百度地图在内的百度系App,哔哩哔哩、58同城等合作伙伴App,都将成为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入口。

其次是技术开放。百度宣布,智能小程序会在12月开源,对开发者来说,要将其他平台开发的小程序接入百度智能小程序,可能只需要修改几行代码。另外百度大脑的AI技术也会开放,支持开发者直接调用。

流量、入口,再加上技术层面的支持,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开局,大概是吸取了微信小程序当初高开低走的教训,毕竟微信小程序上线之初,没有入口、没有商店等等各种问题愁坏了不少开发者。

虽然现在说起小程序,大多数时候默认是微信的小程序,但是如果追根溯源,百度在小程序这种形态产品上的尝试要比微信早很多。

2013年,百度世界大会上,“轻应用”的产品亮相。它的特点是在可以直接在百度App里使用,无需下载,即搜即用。从产品理念来看,和今天的微信小程序如出一辙。

 

无奈轻应用理念虽然超前,但是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环境并不完善,轻应用并没有健康生存的土壤。当时移动网络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用户习惯难以养成,百度App的导流作用也有限,轻应用的使用场景受到限制,最后以失败告终。

一年之后,百度推出了直达号,商家可在百度平台开通服务直达号,通过账号直接提供服务。简单来看,直达号可以类比为微信的服务号。不同的是,直达号的结局同样是失败的。

 

百度从轻应用到直达号,在移动端不断探索更多元的形式,但是最后结果都不尽人意,而微信却正好相反,首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了服务号,将一些轻量化的App功能放进服务号,之后才孵化出了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出现时,有评论说微信像是一个浏览器,小程序是一个个的网站。现在看来,微信已经接近操作一个系统,小程序就是一个又一个的App。而基于搜索使用的智能小程序,倒更像是百度这个超级浏览器下分散的网站。

在百度和微信都在为小程序发力的时候,支付宝小程序的存在感就显得弱了很多。

7月10日,支付宝官微发表微博称,因为《我不是药神》的影响,支付宝的保险类小程序搜索量上涨了414%。这条微博也是这段时间里关于支付宝小程序为数不多的消息。

最早在2017年1月就有报道称支付宝也在做小程序,直到8个月之后,支付宝小程序才向用户开放公测。不同于微信小程序的是,支付宝小程序直到今天也没有向个人开发者开放,始终面向的是企业级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