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是微信当下最重要的事,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腾讯连接一切的愿景,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未来的可能性,那个从一款聊天工具成长为不可替代的生态平台的未来。
小程序作为微信为自身能力拓展搭建的平台生态,不断完善开发环境、培养开发者氛围自然就成了核心要务。
在上线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微信始终在不遗余力的通过能力的释放和迭代来优化开发环境。更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对于开发者和潜在开发者的培养和聚拢。先后成立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和 Udacity 合作推出开发课程,以及举办高校微信小程序开发大赛和 WeGeek 等各种小程序开发大赛。
事实证明,当拥有着微信这样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场景渗透率时,这类开放者大赛带来的效果和影响力也得到了充分释放。
开发环境,生态竞争的胜负手
没有开发者做基础的生态无异于一片无人耕种的土地,再宽广再肥沃也终将是一片荒凉。
而从社交电商到小游戏,在微信将小程序的商业路径正式跑通之后,谷歌、苹果、百度、阿里、国内一众手机厂商……等等一众「轻应用」生态的玩家都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整旗鼓。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且难以打破的时候,巨头和创业者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放在了小程序、轻应用上,这类依托现有的头部超级 App 打造的场景化应用生态,利用头部 App 既有的用户基础,通过各种免安装的小程序服务不同的场景,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需求。
小程序或许真的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不过在那之前,如何获得更多开发者的支持,占住开发者生态的高地,是大家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想要构筑一个应用生态有很多不同的手段和路径,但没有哪一种能够绕开对于开发环境的培养。手机端操作系统从侧面给出了例证,iOS 和 Android 之所以能够从众多 OS 中脱颖而出,两者对于开发者生态的搭建和优化功不可没。再如 TensorFlow、PaddlePaddle、PyTorch、Caffe2 这些 AI 浪潮中的主流深度学习框架 ,无一不是将吸引开发者、优化开发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毕竟对于一个生态而言,开发者的基数和活跃程度才是能让一切生态彻底火起来的关键。
不过微信的生态并不同于上述两者,微信有着更完整的先天生态,而小程序扮演的角色也更多是微信能力的延伸,这一点可能使微信始终不会变成操作系统,但同样需要开发者生态的支撑。
开发者的介入能够直接且快速使一个生态繁荣起来,因为只有一个生态上有了足够多种类、足够优秀的产品和工具,这个生态也才能够吸引用户,而用户进入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才能够刺激开发者产生持续产出。
微信小程序作为了目前走在最前面的生态体系,同样早早开始了自己的开发者生态的培养。
高校开发大赛,微信的深谋远虑
小程序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设立奖项的开发大赛无疑是最好的冷启动助推器,但微信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对于促进小程序的生态建立,微信做出过诸多努力,包括发布开发助手、推出开发课程、内购不分成的扶持政策、开发者大赛……其中两个为期数月的开发者大赛倍受瞩目,分别是面向职业开发者的「WeGeek 微信小程序职业开发大赛」,以及面向大学生的「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
在一个生态刚起步时,举办开发者大赛往往是最好启动器。首先,明确可期的奖金收益能迅速聚拢一批开发者;同时,也通过开发者的集思广益产生一批优秀产品。
而对于小程序这样基于场景化服务的应用生态,尤其是在微信的社交网络中,其开发和运营的结合非常关键。如何更好的激活长尾流量、更好的发现应用场景、更好的利用微信的关系链优势…… 这些都不是靠微信自己就能找到解决方案的。
像是 5 月份刚结束的 WeGeek 大赛,微信通过画出明确的赛道,在信用卡服务、跨境电商、快消品牌 CRM、健康工具……等 8 个不同领域都收获了优质的小程序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微信也能够可控的将这种影响力扩散到想要推动的小程序领域,用这些优质案例作为模板,启发和带动更多的开发者,让小程序整体的生态更健康地发展。
而如果谈到刚结束的首届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这无疑显示了微信更大的野心和更长远的打算。
这次历经四个月的大赛中,从全国 8 个赛区中公诞生了 1800+件作品,而最终来自清华大学的 yars 代表队凭借「参观清华」小程序项目获得特等奖,「双生小日记」、「听说无忧」和「电针治疗仪」等 20 多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但不同于 WeGeek 大赛,微信可能并不奢望从这次大赛中诞生多少个拥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爆款小程序,而是更看重其在高校中产生的开发氛围和长远的影响。
(收获特等奖的yars 团队)
因为作为一款聊天工具,即使微信如今坐拥超过 10 亿的月活,但这并不代表它就能始终屹立不倒。一款聊天工具,其生命周期始终存在,正如当初微信能够取代 QQ,未来也很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交工具来取代微信,这是一个无法避免自然周期。而想要跳出这种周期,保持不被替代,那微信自身必然需要自我迭代,为用户产生更多价值。
马化腾曾经表示,Windows 在体验上并比不上 iOS 和 Android,但它却可以保证不死,正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有太多的软件、应用、服务提供商基于 windows 设计,而这些软件、服务才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正是这些服务让 Windows 有着不可替代性。
小程序是帮助微信跳出社交产品生命周期,从而变得不可替代的关键。马化腾说「我们要把微信做成一个开放平台,让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产品的服务,由别的公司开发,在微信里能够使用。通过小程序搭建新的生态环境。」因为小程序是一套腾讯独立提供的开发工具,专有的代码集,是独立于 H5、iOS、Android 的一套全新开发环境。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程序是一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产物。
这种全新的应用生态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开发者参与其中,再加之微信在国内移动互联网中所扮演的角色属性,小程序很自然的成为了在全新一代开发者人群中的热门之一。微信也顺势开始了自己和高校的诸多合作,包括这次的开发者大赛。
如今参与高校小程序开发大赛的这些大学生,几年之后都可能将会成长为撑起微信小程序甚至其他类小程序应用的开发生力军。
比赛之外,产学结合是盘更大的棋
渐渐的,因为小程序开发本身在高校的火热,再加上微信的合作催化,国内的众多高校似乎都在成为这类新生态的人才基地。
其实微信在高校中的布局早已非常充分,早在 2017 年 9 月微信就和教育部新闻中心一起上线了 30 所高校的小程序。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也已初步「试水」,北京大学「校园导览」、武汉大学「智慧岛」等小程序都已经成为依托微信的一站式校园信息服务载体。而在信息服务之上的教学、校园服务、校务管理等也都是小程序可以覆盖的场景。
今年 1 月 23 日,微信又联合了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所高效都是第一批成员。根据微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已有的小程序的开发者中,20 岁以下的开发者占比达到了 5.5%。这也给了微信足够的信心。
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路径正在因为微信和小程序而变得越来越清晰。通过腾讯这样和高校的合作案例中,企业将技术和趋势带向校园,促进学校中的教学课程改革,同时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企业和业界技术的最新发展。这次高校开发大赛组织委员会的主任刘强老师也表示「把微信小程序这样的技术和理念来引入到学校的课程里,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也在做师资培训,让老师来接受和消化这些技术。」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微缩版小社会,有着完备的生活场景和足够多用户样本,同时更拥有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在这样的合作模式让企业和学校双方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理想环境,进行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潜力和激情,并将思维带入实际的场景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创新。
大学校园中从不缺乏创新,也是很多创新和时代的起点,因为这些年轻人对于潮流往往有着更敏锐的感知。从国外的 Facebook 和 Snapchat 再到国内的饿了么和 ofo,都是从校园发迹,从而抓住了一个时代的代表。而如今在微信铺开这个小程序生态中,大学生们面对着同样多的机遇,但却有着更成熟和完备的环境支持。
因为微信本身具有着令人艳羡的流量红利,除此之外,小程序本身的快速迭代和能力开放也在创造更优质的开发环境;更重要的是,微信在逐步开放了广告分成让利,甚至是针对于小游戏的月流水 50 万以下不分成的扶持政策…… 这些刺激创新、鼓励开发的政策无疑将会因为微信和高校的这一系列合作而在象牙塔内发挥更好的效果。
让大学校园成为一片完美的「实验田」,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 产学结合。而开发者大赛则更像是一次促学的行动,是检验高校学生对小程序进行学习的成果的舞台。这次开发大赛之后,微信又发布了小程序「U 计划」和「校园实训营计划」,这两个计划旨在投入资金和配套资源支持校园微信生态建设和人才培养。
如果小程序真的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步,那微信和高校的这一系列合作则是起了个好头,关于如何帮助年轻人更高效参与其中,以及如何更好的抓住这个未来。